艾丽来找心理师苏珊咨询的时候,刚刚参加完妹妹的葬礼,她告诉苏珊,妹妹瑞秋的死责任在她。
妹妹和英俊聪明的建筑师男友格兰特同居一年多后,决定分手,瑞秋告诉艾丽她厌倦了男友的“喜怒无常”,但格兰特却不愿放手,仍然费尽心思想要追回瑞秋。送花、送糖果、送情书甚至是跟踪,瑞秋却更加避之不及,她天真的认为总有一天格兰特会自动放弃。碰壁的格兰特找到艾丽,希望她能促成一次和妹妹的谈话机会,为此他苦心哀求,艾丽眼中的格兰特一向是个很不错的男人,于是她同意了。晚餐时赴约的瑞秋看到格兰特后,火冒三丈,连门都没进便走了。追着瑞秋出门的格兰特和瑞秋发生了争吵,最后格兰特掏出手枪对着瑞秋开了三枪,瑞秋当场死亡。
看到这里你可能不禁要问号三连了,事情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?
实际上,瑞秋从未告诉过亲人朋友,或许她自己都不知道,格兰特是个彻头彻尾的深度“执迷者”。
什么是“执迷者”?
美国心理学家,苏珊·福沃德在《执迷:如何正常的爱与被爱》(以下简称《执迷》)中总结了四个“执迷爱恋”的特征:
·满脑子都是恋人,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
·对执迷的对象有着难以满足的渴望
·已被对方明确拒绝,或者得不到:要么肉体,要么精神
·被拒绝或得不到后,自己的行为开始失常
苏珊·福沃德在心理咨询领域已活跃20多年。
在成百上千的案例中,遇到了不少感情中超限的执迷者的困境,甚至是为情自杀或杀人的。
为了能让咨询者走出情感困境,她将咨询过程中遇到的案例详加分析,整理成册,从三部分详述了“执迷爱恋”。
四种执迷爱恋者
1、疯狂追求真爱型
一见钟情是他们爱恋的标配开始,浓情蜜意的开头,让一切都显得完美无缺。
但任何一段感情都会经历从激情满满到归于平淡的细水长流的过程,只是这个转变对执迷者来说却是噩梦。
一旦激情消退,对方开始厌倦或者移情别恋,分手,便会引爆了执迷者身上的炸弹,彻底激发他们的痴迷情结,让他们走向不可控。
2、情感绑架型
一旦被拒绝,执迷者可能会选择跟踪、骚扰、蹲守、自杀威胁等行为,实际上正是把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,因为痛苦是他们和对方唯一的、绝望的联系。
前不久,一男子的婚礼上,他的前女友出现并身着婚纱请求复合,遭到拒绝后的前女友不惜跪地哭诉请求,当然这样的卑微其实起不到任何作用,她不明白的是,男友其实在很久之前就离开了他。
她的所作所为除了徒增自己的痛苦外,什么也得不到。但执迷者却总是乐此不疲于此种行为。
3、得不到就毁掉型
顾名思义,这类执迷者将痛苦愤怒转嫁到拒绝了自己的对方身上。我这么难过,也不会让你好过的心态让他们开始了无休止的复仇。
但复仇永远是伤人伤己的双刃剑,除了将对方推的更远以外再无作用。
苏珊说,复仇路上永无胜者。
4、爱上“问题人物”型
这类执迷者最易被“问题”情人吸引,越坏越爱简直是他们的真实写照,无论对方给他们带来了多少麻烦,他们都抱着“救世主情结”妄图拯救爱人于水火之中。
但问题情人的问题却是无底洞。
今天工作不顺,资金周转有问题,明天酗酒赌博外债累累,后天也许还有无穷的法律纠纷,层出不穷的问题总会有让执迷者难以承受的一天。
问题情人将“救世主”的罪恶感、同情心和善意玩弄于股掌之间,让他们深陷反复拯救的过程中,最终力量失衡,心力耗尽,更悲惨的是没办法轻易离开。
执迷者最初带来的可能是爱,但最后带来的一定是伤害。
为了不让自己深陷与执迷者的纠缠中,你要了解执迷者一般会爱上什么样的人,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特征。
被执迷者爱上的三种人
一、协同执迷者
什么是协同执迷者?
他们本身也有着潜在的执迷情结:追求激情和刺激,害怕被抛弃,内心极度空虚。
他们的执迷情结也许没有执迷者那么强烈,但在执迷者的催化下,产生化学反应,大多生成了“在一起没法过、离开了又没法活”的痛苦状态。
《执迷》一书强调,在执迷爱恋中,执迷者要负有最大责任,但协同执迷者也不是无辜的。
某种程度上,他们纵容执迷者为所欲为或是需要用爱情不断填补自己的情感空虚,没有底线,也离不开对方,自责和负罪感时常让他们感到痛不欲生。
二、犹豫不决的“目标”
正常的爱如果走到尽头,需要花时间一步步清理感情。
但在执迷爱恋中,被执迷者爱上的人却卡在分手的最后一步:执行。
犹豫不决的“目标”将分手这件事拉的过长,拖泥带水,复合又分手,分手又复合,就是不能斩钉截铁的结束。
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,他们往往给出了模糊不清的信息,让执迷者以为自己还有机会,甚至激发他们的执迷情结,更难放手。
三、被暴力胁迫的“目标”
执迷的怒火难以抑制,有时执迷者“自产自销”伤害自己,更多时候他们将怒火发泄到“目标”身上,执迷升级为暴力。
20岁的詹妮拒绝了向她表白的维克多,对方在放话“走着瞧”之后,频繁“不经意”的出现在詹妮身边,下课时、喝咖啡时,甚至是和朋友聚会时都能看见阴魂不散的维克多。
之后的某天晚上,詹妮又发现了尾随的维克多,他激烈的表白爱意,詹妮吓坏了,两人扭打在一起,维克多亮出匕首扬言要杀了詹妮,不敌的詹妮最终被他强奸了。
当执迷者的行为上升到了暴力,被暴力威胁的“目标”势必遭到身心双重创伤。为了不重新揭开伤疤,很多人和詹妮一样会选择性遗忘,以此忘记自己曾遭受过的痛苦。
但也有人为执迷者的暴力行径开脱。更有甚者,最终使用爱的名义进行谋杀行为,格兰特和瑞秋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现在,你知道了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执迷者的“目标”,接下来,你要知道如何从一段执迷恋情中得到解脱。
要摆脱执迷爱恋,要先找到执迷恋情的根源。
苏珊认为,执迷患者和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。
执迷者的根源多数来自童年时被拒绝的心理阴影。成年后一旦恋人出现拒绝他们的行为,就等于点燃了他们的执迷引爆器。
执迷像一个牢笼,把感情中的两人禁锢起来。但庆幸的是执迷是可以治愈的。
6个挣脱执迷牢笼的好办法
一、转移注意力,给自己的执迷记本帐
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执迷行为的时候,把心情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,具体内容如下:
1、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?
2、我想了些什么?
3、我有什么感受?
4、我想做什么?
5、我做了什么?
6、结果怎样?
不要试图去评判,只要如实记录,把它当做你后续更改的蓝图。
在记录的同时,你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情绪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,你会惊讶、痛苦、愧疚难当,为了追回恋人,你甚至变成另外一个人。
二、关闭“执迷系统”
“执迷系统”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:执迷的行为、执迷的想法、执迷的感受。
1、关闭执迷行为
首先,规划一个情感假期,为自己的执迷行为放个假。截停执迷行为的第一个“ 齿轮”,不要放任自己的愤怒和痛苦驱使行动。
其次,为自己的行为划出底线,并严格遵守。
最后,化冲动为选择,制作一个约束符号,在你要冲动行事的时候代替警铃来提醒你自己,大量潜意识的研究表明,视觉符号往往对我们更有影响力。通过它们,你可以选择停止你的执迷行为。
2、关闭执迷想法
执迷想法一般分为回忆、幻想、内心独白三个基本类别。
首先,用苏珊的方式为执迷贴上标签。简而言之就是为执迷泼冷水,意识到你的执迷行为是有害的。
其次,为你的执迷设置时限,为执迷情绪下逐客令。我们不能不允许执迷想法出现,但要向孙悟空给唐僧画圈一样,把它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。
用其他时间找些事情做,转移对执迷情绪的注意力。
最后,粉碎执迷想法,用形象化练习。
为什么要练习形象化呢?
因为这是拉开你与执迷心理距离的有效途径。形象化练习发生在脑内,你可以把执迷想法想象成一块压在心头的石头,而你用尽全力将它从山顶推下去。
这种方式其实和冥想很相似,主动的出击行为,在心理疗愈上显示卓有成效。
3、关闭执迷感受
如果你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每次触动你爆发的点都是相似的。
它可能是一句话类似的话,一个充满回忆的物品,一个场景云云。
列个清单,整理出那些容易触动执迷扳机的东西,这样下次它们出现的时候,你就能避免掉入同一种执迷感受了。
三、核查、评估情感现状
这一步发生在你已经对自己的执迷行为约束了一段时间后,也许你又一次忍不住做出各种执迷行为,一夜回到解放前,也许你发现自己冷静了下来,也许你仍然感到痛苦难当,无论是哪种,都如实记录下来,它会决定接下来你要怎么做。
四、斩断“连接强迫”
执迷者面对的拒绝来自当下和过去。
究其根源,过去的被拒绝阴影决定了他们现在的执迷行为,所以你必须斩断和过去的“连接强迫”。
“没有恋人能够治疗你童年时被拒绝的创伤”
重新审视你和父母的关系,找回童年被拒的感受。
写一封包含真实感情的信,找回一个道歉。习得“去象征化”,把父母和恋人的影子剥离开。你要知道,你不需要为自己童年遭受过的任何拒绝负责。
五、巩固你的转变
经过一系列艰难的练习,你就有可能找回一个可以正常爱与被爱的自己。
通过练习,再次面对拒绝时,你可以建立一套健康的反应模式。
《执迷》将这些新的反应模式称为“尊严庇护所”。举个例子:
“扳机”:“我再也不想见到你。”
反应:“听你这么说我很伤心,但我尊重你的决定。”
“扳机”:“我受不了了,你太粘人了!”
反应:“我知道我黏人,但是我正在努力克服,很遗憾你不愿再给时间让我去改变了。”
这种“非辩护式回应”的练习在日常生活中也大有裨益。
正如希腊有句哲言说:人通常被对事物的看法,而不是事物本身所困扰。
经过这一系列的练习,你有资格相信自己已经发生了变化,在感情中,你的执迷状态越来越轻,你已经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爱了。
写在最后
感情里的双方都不是完美无缺的,如果出现了让你觉得完美无瑕的爱人,那就要十分警惕了。
“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的真谛在于:双方要共同探索和发现彼此。”
无论是执迷者,还是协同执迷者,在感情中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,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
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执迷关系的方法,只有做到各自改变。
一个情绪稳定,健康的爱人才能真正传递给对方爱意。
爱是值得等待和追求的,创伤也是可以治愈的。
勘破执迷爱恋的面目,在感情里,你就能感受海阔天空。
《执迷》可以说是苏珊·福沃德送给深陷执迷爱恋的当事人的一份礼物,因为研究执迷爱恋的著作本来就少之甚少。
而结合案例,深入浅出,内容通俗易懂,易操作的就更少了。从这种角度来看,它的确称得上一份真诚的礼物。